荒地初垦:四僧各显神通

古时有燕山脚下,荒芜一片,杂草丛生,土地干涸。四位僧人受师命来此播种,以期化荒为田,广种福田。四人性格各异:明慧擅谋划,静心精于细致,力行勇猛刚毅,平和宽厚包容。

燕氏四僧播种记:从荒地到福田的心灵耕耘之旅

初至荒地,明慧凝神观察地势与风向,指出:“此地非无生机,乃缺引水之渠、整地之序。”他划分区域,定下播种计划,将大目标拆为小步——先清杂草,再引水源,后松土壤,终撒善种。静心则取袋中备好的各类种子,一一分门别类,记录特性:耐旱的黍米、喜湿的水稻、向阳的豆类……她轻声提醒:“每种生命各有其道,不可一概而论。

力行挥起锄头,汗如雨下。他开沟挖渠,肩挑河水,填平坑洼。旁人劝他稍歇,他只朗笑:“心力所至,金石为开!”而平和始终微笑奔走其间,调和争执,递水拭汗,更以佛偈安抚焦躁:“耕田即耕心,种地如种德。”

然而困难接踵而至:连月无雨,种子难以萌发;野鸟啄食新芽;夜半风沙掩埋嫩苗。静心忧心忡忡,力行愤而欲弃,明慧蹙眉沉吟。唯平和合掌道:“逆缘亦是修行。鸟需食,风需过,我需忍。”

他们调整策略:以草木编篱护苗,掘深井蓄水,分班守夜驱鸟。渐渐地,土地软化,绿色破土——并非一夜成荫,却是一日一叶地生长。四僧由各自为政转为互补共生:明慧之智、静心之细、力行之勇、平和之慈,如四根支柱,撑起这片初生的希望。

──团队如根,各显其能方能破土──

福田花开:共育心灵沃土

时光流转,荒地渐成绿野。稻穗低垂,豆荚饱满,花开畦垄。四僧不仅播种五谷,更播下信念与默契。

丰收前夜,暴雨突至,河水暴涨,田垄遭淹。力行欲以身挡水,明慧急阻:“洪流不可硬抗,宜疏不宜堵。”他们连夜挖泄洪道,分流保田。静心细心抢救被冲散的幼苗,重新植入高地;平和则在雨中诵经稳众,淡言:“灾厄洗尘,心定则田安。”

雨霁天晴,损失虽在,但大多作物幸存。夏去秋来,金黄的田地产出丰硕成果,远超预期。四僧将收获分予周边贫民,广施粥饭。众人感念,称此地为“四僧福田”。

回寺后,师父闻之微笑:“尔等所种,岂止是粮?明慧种的是智,静心种的是慎,力行种的是勇,平和种的是仁。荒田可垦,心田亦可耕。”

这则燕氏四僧的故事,映射着现代生活的缩影——团队中有人擅规划、有人重细节、有人肯出力、有人稳人心。矛盾与挫折如风沙洪水,但信念与协作能化荒芜为沃土。

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待垦的田地,或迷茫如杂草丛生,或焦灼似久旱无雨。但只要我们明晰目标、耐心培育、勇毅行动、包容万物,终能等来花开满园。

──心田种善,岁月终酬耕耘人──